附表二:20xx—20xx年武汉市主要调味品销量表及排名情况一览:
排名品名20xx年总销量20xx总销量销售排行榜(前三名)增比例备注
1酱油5.98亿元6.55亿元1海天、2加加、3李锦记9.53%全国排名第一
2食醋4.23亿元5.09亿元1水塔、2北固山、3、恒顺20.3%全国排名第一
3酱腌菜3.4亿元3.92亿元1乌江榨菜、2六必居、3鱼泉榨菜14.9%全国排名第二
4味精3.32亿元3.7亿元1大桥(味全)、2厨师乐3莲花11%全国排名第四
5复合调味料2.83亿元3.38亿元1南街村、2王守义十三香、3江花19.3%全国排名第二
6鸡精2.46亿元3.05亿元1大桥、2太太乐、3劲宝23.9%全国排名第四
7胡椒0.88亿元1.06亿元1味福、2鼎鼐、3南亚20%全国排名第一
8酱类1.03亿元1.29亿元1陶华碧老干妈、2阿香婆、3李锦记22%全国排名第二
三、武汉市场的竞争格局分析
(1)本地品牌占据了鲜味产品近40%的市场份额,主导产品以味精、鸡精、胡椒、蒸肉米粉、辣椒产品等为主。近几年,武汉本土原有的知名品牌“黄鹤楼”酱油、食醋已完全退出了竞争舞台,原副食集团只剩下“江花”与“黎明”来力扛市场,而“江花”品牌主打的产品是蒸肉米粉,虽然这几年又增加了一部分新产品,但并未出现太大亮点。“黎明酱油”市场反应也不突出。
而另外一个调味品巨头“国营大桥味精厂”,则通过转制或股份制改造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无论是“大桥鸡精”或是“大桥味精”都高歌猛奏,为武汉人守住了尊严,现味精与鸡精产品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本土品牌之间,武汉市场畅销产品中有大桥、厨师乐、味全、劲宝、太子等品牌,太太乐鸡精能从本土市场中争得份额实属不易。胡椒是武汉调味品市场的另一个亮点,销售不错的品牌有味福、鼎鼐、美味全、九天乐、南亚等。
(2)外地企业携品牌与资本优势、攻城夺寨,一点点将武汉市场除鲜味与传统特色调味品外的其它产品市场份额掠夺一空。“调味之王”酱油被海天、加加、李锦记、淘大、美味鲜等南派巨头瓜分,武汉仅有“劲宝”一家争得些许份额。食醋则完全由山西水塔与江苏恒顺包办,南街村以“复合调料王”一枝独秀,来自四川榨菜之乡的涪陵军团,轻而易举便把酱腌菜的市场份额收入囊中。
四、武汉消费者分析
(1)武汉市民偏爱绿色、健康的调味产品
20xx年武汉人均GDP超过2800美元,按国际惯例这标志着武汉人在日用品方面的消费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事实上,武汉人长期以来对绿色、健康的要求一直较其它地区强烈。一些偏远山区来的调味品就很受武汉市民的欢迎,如产于贵州的辣椒酱、云南的酱菜等,市场反应就很好。这几年中央媒体对伪劣调味品的连续曝光宣传及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加强,则直接让武汉人在选购调味品时,更注重此点。
(2)价格定位:中等偏上为宜
不能说价格是影响武汉人购买习惯的主要因素,但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武汉人选购商品最怕“吃亏上当”,吃一次亏可能会导致他终生不购买此产品,武汉人购买商品要品质最好,价格又最合适。笔者专访了4家超市,随机寻问了一些调味品购买者,几乎都这样认为:调味品价格太低不能要,太贵又不合算,中等偏上则刚刚好。而在实际选购中,大多的武汉消费者确实会选择中等偏上价位的调味品。因此,中等偏上的定价策略对于要打武汉市场的调味品企业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笔者将在走访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产品最适合价格信息整理如下:酱油:5~6元;香醋:4~5元;陈醋:3~4元;复合调料:2~3元;鸡精:4.5~5.5元;味精:3.5~4.5元;辣酱:5~6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武汉调味品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