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强化节能环保管理
深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着力建设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做好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加强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运行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管理。
1.节约能源。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基本导向,加大节能力度,建设节能示范路、示范区、示范园。继续深化学校水电运行指标管理,20xx年在全校所有单位全面实施用水用电指标管理。率先采用节能装置,合理控制公用区域的照明,公用教室、学生宿舍区走廊灯安装自控延时开关;加强办公区域空调管理,采用节能技术,严格控制空调温度;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学生浴室、路灯逐步安装太阳能装置;加大燃气锅炉燃烧控制系统改造力度;实验室环境改造要制订相关标准,强化统一管理;建筑增加外墙保温、双层玻璃保温窗户等节能措施;中央空调可采用地源热泵技术,节省能源5%以上。自20xx年起,努力使我校用电量近三年实现逐年递减10%的目标。
2.节约用水。加大中水的利用率,开工建设南新区中水处理二期工程,达到绿化、冲厕和道路喷洒中水利用率100%,每年节约自来水1500吨;论证在东校区新校安装中水设备、建设日处理3000吨的中水站的可行性;安装壁挂式小便器和红外线节水控制器,实现小便器节水率70%;更换老化锈蚀的供水管道,进一步减少管道跑冒滴漏。努力使我校用水量近三年实现逐年递减10%的目标。
3.节约办公用品。对微机、打印机、数码相机、复印机、空调、传真机、碎纸机等办公设备要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微机、传真机、复印机等设备尽量减少待机时间,下班后必须断电;要充分利用网络办文,减少纸质文件传递,提倡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积极提倡修旧利废,提倡使用钢笔书写,减少圆珠笔和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数量;杜绝使用办公电话聊天或拨打信息台;严禁公车私用。
4.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原则,科学规划,优化设计方案;强化节约意识,细化施工过程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后期运行、使用管理,保证工程建成后尽早发挥使用效益;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倡修旧利废;大型仪器设备更新要反复论证、科学决策,避免重复购置等浪费现象;把大型仪器设备能源消耗和排放作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的重要指标,对消耗和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大型仪器设备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发布大型仪器设备信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逐步建立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在线监控系统,强化使用管理;积极加入山东省和济南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体系,充分利用我校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为社会服务,提高设备使用效益;积极推进各项管理改革,形成促进节能环保的新机制,建设绿色校园、可持续发展校园。
5.强化对危险化学物品等的管理。设置回收容器,妥善选择存放地点,分级、分类收集有毒、有害废液、废固,20xx年在相关学院实验室增设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回收箱,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建立固体、液体化学试剂报废回收制度,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有毒、有害废液、废旧化学品及废固的回收处置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每年定期集中统一进行处置;研究、论证并解决实验废液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抛弃废固、倾倒废液。
四、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要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面向地方和企业需求,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强化节能减排集成创新能力。学校要加大科研的组织与整合力度,在节能减排领域重点建设1-2个科技平台,并争取尽早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加强技术研发,积极组织申报节能减排各类科研项目;要积极与企业合作承担有关科研项目,加强节能减排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要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整体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逐步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专家教授为骨干、大型重点企业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积极论证新上核能发电、生物能源利用专业,开辟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方向。定期举办以“节能减排环保”为主题的南山论坛,交流研讨节能减排科研成果,不断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学校成立节能减排山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指导各单位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各单位要把节能减排行动与“作风建设与管理效益年”结合起来,将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制定详细的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建立长效机制,精心组织,常抓不懈,务求实效。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并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作为评选先进单位和考核部门负责人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监察处和机关党委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机关作风建设重点,加强监督检查。
附件:节能减排山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