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3《林海》

13《林海》

浏览次数: 447次| 发布日期:09-07 18:22:21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13《林海》,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3《林海》

《13《林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