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浏览次数: 286次| 发布日期:09-07 18:34:15 | 七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四、背景介绍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外国小说,又是十九世纪的作品,学生不了解小说背景,很难进入小说的情境中去。而要讲好背景,仅靠自读提示的那些内容是不够的。建议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讲课之前,先把这个环节搞扎实了。

  五、课文朗读教学建议

  课文通俗易懂,很少难解的语句,又是从儿童心理写的,朗读教学抓好了,能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较好的基础。放好课文录音带,也可以组织同学分角色朗读。注意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毛病,使朗读较好的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全方位阅读教学建议

  这篇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直接心理描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融为一体。阅读时,应当启发学生注意把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看。如上学路上一段,将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怕迟到急于到学校,被路旁景物吸引又不敢停下观赏的复杂心理,运用此法,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小弗朗士的性格特征。

  学习本文,还可以启发学生把“最后一课”和平时课堂的情形细细比较。两相对比,有多处不一样:气氛不同,人员构成不同,老师的表现不同,学生的表现不同。如此多的不同,都是源自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国土沦丧,不能再学祖国的语言,失去的倍觉珍贵。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语言行动所蕴含的感情,这样就抓住了重点。

  学习本文,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做法,就是要紧紧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设计思想:

  发挥传统教学的魅力,通过课堂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体会写作特点。

  要注意朗读的训练。

  重点: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参见“知识目标”)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参见“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语文教案-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