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吆喝,
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
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
(齐读烤白薯这一段.)
【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
(生闭眼想)
【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
(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
生齐:唱出来的!
【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
生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师】音色音高的变化。
生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
【师】运用唱腔。
生3、得力气足嗓子脆……
【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
生4、合辙压韵。
【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
生:(分组准备)
【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
【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
吆喝
吆喝
浏览次数: 228次|
发布日期:09-07 18:40:57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