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3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3

浏览次数: 331次| 发布日期:09-07 18:48:58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http://www.yf1234.com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3,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3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1896—1981):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