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之三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之三

浏览次数: 298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之三,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之三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喻的含义。 
  北海若曰: “牛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