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哀江南》说课稿、教案,
三、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教授这篇自读课文时,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法:
1、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明确节奏;更要能体会准确的用词,感受优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鉴赏。共同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总结方法。学生马上又从高二进入高三,这样的学情也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自觉锻炼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少讲,但必要的点拨还是应该有的;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四、学法:
这是一篇带血的吟唱,学生一定要通过读、诵读、吟读真正走入曲词的氛围,切己的去感受,与作者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的打开思路去鉴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这个爱情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让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国仇家恨的指点下双双入道。显然,“爱情”在这里,仅仅是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沉的思索,正如评论者所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A、整体把握——题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韵》,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研读课文,我们从题目入手。
?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
?理解题目所含内容
B、整体把握——宾白提示(分角色朗读宾白)
C、整体把握——诵读指导(指导毕,分角色朗读课文)
D、整体把握——结尾总结
2、重点曲词研读,深入理解(思考讨论)
3、总结升华: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4、共鸣思考:
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南明灭亡,江山易主,这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让我们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遗民之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
《哀江南》说课稿、教案
《哀江南》说课稿、教案
浏览次数: 729次|
发布日期:09-07 18:56:35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