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寂静的春天,
三、写作手法讨论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
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 (对比) 突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在很大的程度上,地球上动植的形体和习性是由环境造成的,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 只有在20世纪较短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
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有污染破坏
众所周知的核污染 (对比)突出化学药品的危害
(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的草、玉米或者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 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者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性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或者随着地下溪水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
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缓慢
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速度惊人 (对比)突出人类无法适应被污染的环境
(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 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的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
课堂练习:口头作文
设想一下,如果人类不对化学药品进行控制使用,50年后的地球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课后练习:写作训练
为儿孙留一片净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附: (下水作文)给儿孙们留一片净土
———读《寂静的春天》
广东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选用了美国生物家、科普作家雷切尔?卡森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寂静的春天》。她在文章中说:“人类对环境的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通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生物的根本性质。”“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而从们使用所有这些药品消灭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在这里作者给我描给出一幅多么可怕的情景啊!
1948年美国“多谎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一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正是由于人们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中国的本溪市曾为浓烟所笼罩,被世人称为“从卫星上观察不到的城市”。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环境污染以每周一种的速度在灭绝着生物!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
浏览次数: 655次|
发布日期:09-07 18:57:08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