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离骚》课堂教学设计

《离骚》课堂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536次| 发布日期:09-07 18:57:18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离骚》课堂教学设计,
    师: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绍兴的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投影鲁迅《自题小像》 (1903年)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小刘动感情的朗诵,虽然普通话太普通,但学生是一片沉默,沉默) 
    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在下课之际,自读——诵读前七小节。
    第三课时: 后六节(八-十三节)
    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四步,沿情寻志  
    一、探究人格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着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着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1、 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离骚》课堂教学设计

《《离骚》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