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学习网寄语大全工作寄语瓯中三年琐忆

瓯中三年琐忆

浏览次数: 752次| 发布日期:02-14 03:53:35 | 工作寄语
标签:找工作寄语,大学生工作寄语,工会工作寄语,http://www.yf1234.com 瓯中三年琐忆,

  高二时,学校文理分班,我因文科成绩好而选择了学校唯一的文科班——高二(2)班,担任我们班主任的是余应林老师。文科班因女生多、男生少,而被人称为“阴盛阳衰”。而男生大为不服,以学习成绩证明了在班级中的地位——班委会中,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团委书记都是男生,只有副班长、宣传委员是女生。

  由于二年时间“同室”学习,毕业之后又召开了两次同学会,对本班的同学记忆特别深,一些同学因其鲜明的独特的个性而永远铭记在心。对一些人,一闻其声,便知其人;一见其人,便知其名。如男同学中,吴晓阳、包毅、项友亮、季海波、潘时晖等,因联系较多,都成立了好兄弟好朋友。由于当时学校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经验不足,我们班参加高考成绩不很理想,只有3名同学上了省线。许多同学和我一样,因改报温师院录取,全班大概有20名左右。后来有人开玩笑地说:“你们这一届文科班是师范班,你们班的同学可以联合起来办一所学校”。的确如其所言,现在我们班的同学已成为瓯海、龙湾两区初中学校的教学骨干,一些同学甚至已成为学校的领导呢。

  对老师记忆最深的,一是陆老师的家访,二是余老师的多才多艺,三是其余老师的敬业和严谨治学精神。陆老师的家访,大概是1986年3、4月份,学校安排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老师分片分组家访。陆忠权老师和教高一数学的胡建胜老师一起,花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到了我家所在地娄桥镇干屿西村(那时交通十分不便,其间要乘车、乘船、再走路)。对于来自城市的老师不辞辛劳走访乡下农村的学生,这在农村立即被传为美谈。我的母亲以农村人特有的淳朴,为老师端凳送茶,认真听取老师对我各科成绩的评点,并怀着虔诚的心情嘱托老师要严格教育,培养成才。陆老师的家访对以后一样成为教师的我来说教育很大——家访是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的桥梁,家访是教师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的中小学校,还有多少老师在期中、期末坚持家访,和家长一起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呢?

  余应林老师是我高二、高三时的班主任老师,他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工作是十分不易的:一是我们班女生多于男生,女生问题比较复杂;二是他是教数学的,思维方式上也与学文科的我们不一样。但也却以不偏不倚、始终笑嘻嘻的工作风格和既会打篮球、排球,又会吹拉弹唱的才艺征服了我们,解决了班级内和我们学习中的诸多矛盾。这使他在我们班同学中很快树立了一种十分高大的形象——女生的崇拜偶像,男生的兄长和朋友。比如对于高三最后一段时期班级内出现的男女生友谊问题,他的处理是不冷不热,恰到火候。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教师中是十分难得可贵的。

  除了上述提到的两位班主任老师外,在我的记忆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还有:为学校发展而多方奔走的校长林玉山老师、党委书记刘旦元老师;探幽析微、一丝不苟的语文科管文绮老师,豪爽率直、敢说敢做的政治科林端强老师;还有成为学校文学青年的引路人,一边教书一边创作的语文科程绍国老师(他现在温州晚报任文艺副刊编辑,是温州市文联副主席)。

三、回忆与建议

  其一,对于校训的回忆。记得那时的校训是“勤奋、求实、博学、创新”八个字(因时间久远,可能有所编差),被制作成铜字,镶在教学楼东首教室的墙壁上。这八字校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学校中,可说是比较先进、比较全面的,对激励全校师生奋发进取、认真学习、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这个校训是否显得过时,有待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认真思考。在我看来,这个校训过于一般,没能反映学校的特有品质(学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沉淀下来的教风、学风及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按照这一衡量标准,校训的流传就难以长远,就没有生命力。为此,建议母校的领导和老师对学校的校训作进一步的探讨,确保校训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在求知、励志、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持久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瓯中三年琐忆

《瓯中三年琐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