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档中心范文工作报告调研报告适应基础条件变化 强化金融服务功能

适应基础条件变化 强化金融服务功能

浏览次数: 850次| 发布日期:09-06 11:56:09 | 调研报告
标签: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格式,http://www.yf1234.com 适应基础条件变化 强化金融服务功能,
  二、基础设施条件的变化使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凸显
  虽然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为地方经济的加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但是,当前金融整体支持乏力,与经济发展存在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
  1.金融政策资源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后,对当地经济发展将带来深刻的影响,很需要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但是金融政策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在设计制度和协调上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实行全国“一刀切”,没有实行区域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央行的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策与银监局的监管政策存在不协调方面。二是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变化,城乡之间的公里距离缩短,如何统筹城乡的经济发展的有关金融政策资源明显不足。三是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制约。当前,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普遍高度集中,制约了基层行(特别是经济欠发展地区)的贷款投放能力,加上基层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而激励机制却没有建立和完善,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2.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金融服务弱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县域金融机构逐步减少,功能渐趋萎缩;二是县域经济总量逐步增大,而县域商业银行贷款趋缓,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三是服务方式和品种单一,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客户的需求;四是缺乏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能为其提供高效、快捷服务的地方中小商业银行。
  3.农村金融体制的不适应性日趋突出。随着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日趋突出,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一社难支三农”;二是农村资金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结构调整主体贷款难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三是农村贷款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粮食主产区,农户、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较为严重;四是农村民间借贷有所发展,提高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融资成本与风险;五是龙头企业的融资结构单一,过分依赖农村信用社和个别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六是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缺乏有效保障;七是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支农功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其支农作用的发挥。
  4.担保、征信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从担保业发展看,一是担保公司分布较松散,实力弱。如##市11家担保机构,其注册资本仅5600万元,担保贷款占##市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仅0.96%。二是担保公司自身存在风险隐患。担保公司普遍趋利动机太强,极易发生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同时,主管部门监管制度不健全,外部监管难到位。三是担保公司门槛和收费偏高,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从征信业发展看,目前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虽包含了众多企业的贷款信息,但尚未涉及个人信用信息。与工商、公安、司法、海关等部门未实现信息共享,难以对企业、个人作出全面的资信评估。
  5.信用环境亟待改善。企业道德风险仍然严重,逃废债行为屡禁不止。如大田县自1998年以来,改制企业共153家,被市、县两级金融债权通报逃废金融债务、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达16家,涉及的金额达2500多万元。
  三、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后的金融相关对策
  (一)解决金融政策资源不足问题,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1、人民银行要切实发挥好货币政策的指导作用。一要充分运用好“价格工具”,特别是利率工具,以增强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功能;二要搭建银政、银企沟通平台,定期与政府有关部门举办银企资金见面需求会,加大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渠道的力度;三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引导地方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重新布局,防止一些高耗能、重污染行业的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四要加强同银监局的协调,防止出现货币政策的“中梗阻”,使金融监管工作与货币政策的执行相互支持,以提高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适应基础条件变化 强化金融服务功能

《适应基础条件变化 强化金融服务功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