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档中心范文公文写作规则方案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浏览次数: 814次| 发布日期:10-05 21:40:36 | 规则方案
标签:活动方案,活动策划,施工方案,http://www.yf1234.com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www.yf1234.com) 1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以防洪减灾为出发点,做到主动、科学地防御洪水,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等级的洪水灾害而预先制定防御方案、对策、措施,为各级防汛部门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提供依据,使防洪抗灾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序可循。
1.2工作原则
以防为主、全力抢险,依法防洪、科学抗洪,以人为本、民生至上,服从大局、团结抗洪,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军民联防、群专结合,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防洪规划》、《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实施细则》、《城市防洪预案编制大纲》、《水库防洪预案编制大纲》、《鄂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现状趋势
1.4.1基本情况概况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南,地理座标东径114030,—115005,,北纬30001,—30036,。东邻黄石市,西接武汉市,北与黄冈市隔江相望,南接咸宁市。我市东南丘陵起伏伴有低山,是幕埠山余脉的延伸地带,北部沿江属垄岗平原,中部湖泊星罗棋布,地势低洼,为水网湖区,西南濒临梁子湖,是低丘岗地。
市内最高点是汀祖境内的四峰山,海拔高程485.8米(吴淞高程—下同),最低处在梁子湖的梁子门,海拔高程11.7米。全市地形多样,地貌复杂,丘陵、垄岗、平原、滩地、湖泊兼而有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形区。山地主要在东南、西南部,山丘起伏连绵,山地高程一般为200~300米,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3%。丘陵主要分布在燕矶、沙窝、新庙、太和、沼山等地,面积6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2%。平原主要分布在滨江、滨湖地区,面积7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5%。按海拔高程分30米以下占76.7%;30米—50米之间占13.9%;50米—120米占6.4%;120米以上仅占3.0%。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350mm,降雨日129天,降雨总量20.3亿m3。多年平均迳流深594mm,平均迳流系数0.44,迳流总量8.93亿m3。年降雨量在地区分配上,总趋势东南大于西北,南部太和、公友一带年均雨量1400毫米,西北葛店、华容一带,年均雨量仅1200毫米。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雨量20xx.3mm(1986年),变差率2.56倍。降雨量年内分配也不均,主要集中在4—7月。占全年的55.9%。
我市长江干堤下起花马湖泵站,与黄石市堤相接,上至武汉市,与武惠堤相连,桩号65+400—152+300,实有堤长66.7公里,其中:粑铺大堤长43.6公里,昌大大堤长23.1公里,长江干堤身一般为粉质粘土、砂壤土,堤基多为砂壤土或粉细砂层,堤顶高程29.1—30.44米。堤上有防汛哨所31座,沿堤有7乡镇、4街办,穿堤涵闸15座,穿堤电力排涝站4座。
我市主要湖泊有梁子湖、鸭儿湖、红莲湖、梧桐湖、三山湖、花马湖、洋澜湖、南迹湖等,较大的河港有长港、薛家沟、新河道等35条,总长429公里。全市现有涵闸169座(其中沿江涵闸15座),总排水流量2364秒立方米,电力排涝站205处,装机488台套,容量4.1万千瓦(不含樊口泵站),总排水能力236秒立方米;全市现有中小型水库35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7座,小二型27座),有效库容3923万立方米。全市现有千亩以上圩垸92处,内湖圩堤282公里,堤顶高程一般为20至23.5米,堤面宽3至6米,圩垸面积48万亩。
1.4.2历年洪涝灾害情况
我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从清代1644~1911年247年中,共发生水灾60次,平均4年发生一次。民国时期的38年中,出现过较大的水灾共8次,平均5年发生一次。建国后,我市虽然修建了大量的水利防洪工程,但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快,平均5年一次洪涝灾害。如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954年、1969年、1983年、1991年、1998年、1999年,尤其突出的是1954年和1998年,均为全流域性大洪水,给我市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洪涝灾害损失。        

[1] [2] [3] [4] [5]  下一页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