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人都知道通过合理的营养来维护和促进健康。如《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又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保其正色。”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烹饪实践证实,合理的营养可以增进健康,反之则引起疾病。由营养不合理引起的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营养缺乏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如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干眼病,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脚气病,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坏血病,钙缺乏可引起软骨病,铁缺乏可引起贫血等;另一类是由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人们叫做“富贵病”,如肥胖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已对居民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世界上的食物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饮食结构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因为营养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单一的脂肪、蛋白质或者蔬菜的营养就是好,而是要根据各种原料所含的营养成分,组合成利于人体吸收的食物才行。合理的饮食结构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要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合理营养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是膳食多样化,感官性状要好。提倡荤素搭配,粮、豆、菜混食等调配方法,以求从食物中获取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分等6大营养素。良好的色、香、味、形则能够刺激食欲。二是烹制要讲科学,要减少营养素损失。除必须注意菜肴的色、香、味外,还要注意不要让太多的营养成分破坏和流失。三是膳食制度要合理,进餐环境要好。就是说要有规律的进食时间、数量和比例。根据消化系统的功能及规律,一般食物在胃里停留3~5小时,再结合工作的时间,以一日三餐较为适宜。早餐、中餐和晚餐的热量比为3:4:3。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偏食、不要挑食和不暴饮暴食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舒适的进餐环境和愉快的情绪也是必要的。四是要充分供给热能和营养素。食物中的营养素的种类、数量、比例都要符合人体需要的模式。如:恰当的蛋白质能构成和修补组织,调节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丰富的维生素可保证身体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适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蠕动和正常排泄,减少有害物质的留存,从而预防肠癌和其他疾病。五是食物要符合卫生要求,应对人体无毒无害。除动植物含有天然毒素以外,农药、化肥、添加剂、霉菌毒素的污染与残留引起的致癌、致突变、致畸形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绿色食品、健康食品、自然农法食品等。
平衡膳食指的是营养上搭配比较合理的膳食,要求各种营养成分之间比例较适当,以防止营养成分供给过多或过少;食物种类尽可能多些、杂些、广些,并力求食物的选配组合得当。平衡的膳食结构:(1)粮食类300~500 g;(2)蔬菜类400~500 g,水果类100~200 g;(3)蛋白质类:瘦肉50~100 g,水产品50 g,蛋25~50 g,豆类及豆制品50 g,奶及奶制品100 g;(4)烹调油类25 g。这4大类食物每人每天都应该适当兼顾,最好是每餐各类食物全有。另外,要做到主食(米、面、杂粮)和副食(肉、鱼、蛋、豆制品等)搭配,干食(米饭、馒头、面包等)和稀食(粥、汤、奶等)搭配,粗粮(杂粮)和细粮(米、面等)搭配,荤菜与素菜搭配,以利于我们消化、容易吸收、符合营养的要求。
合理营养与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