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爱莲说

语文教案-爱莲说

浏览次数: 564次| 发布日期:09-07 18:35:02 | 七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语文教案-爱莲说,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
  二、检查预习。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误处。
  彩屏显示译文。
  3.全班齐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只作点拨。
  1.讨论文体。
  《爱莲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
  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彩屏显示:莲花图。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齐读第一段。
  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
  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齐读第一段并当堂背诵。(指导学生背诵)
  4.引导学习映衬的手法。
  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淡到菊花和牡丹?从文中找出写菊与牡丹的句子。
  明确:“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第一段)“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第二段)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明确:因为菊花不臣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
  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对菊也是肯定的,菊是正面形象。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5.引导分析结尾。
  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补充练习。(彩屏显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
  (3)中通外直 ____________
  (4)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
  (6)予谓菊 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语文教案-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