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教案2

湖心亭看雪教案2

浏览次数: 741次| 发布日期:09-07 18:39:12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湖心亭看雪教案2,

湖心亭看雪教案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重点难点导学]
    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着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着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 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 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4、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1] [2] [3]  下一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2

《湖心亭看雪教案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