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语气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2)、 钻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能力目标: 比较《马说》与此文的异同。
3、情感目标:为古人才不得用鸣不平,珍惜今天才尽其能的好时机
教学设想
1、 以研读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探究文章语气的表达,以达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4、 主要教学板块 朗读——研读——比读。
5、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序——恳切而意长。
(师提示:读出三层语意,鼓励送行----提出忠告----规劝顺从朝廷。)
2、 诵读,读出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指导。)
董生勉乎哉!——第一段读出鼓励、慰藉的语气;第二段读出勉励、提醒的语气。(因为前者表示作者对董生的期望——要跟有抱负的人一道为国家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后者则表示了警戒之意——希望董生谨慎小心,知所进退,要珍惜自己的前程,切勿为叛逆之臣效力。)
吾知其必有合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读出感叹的语气。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研读
1、 教师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 理解董生的处境。
教师引导: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学生讨论后回答。)
3、 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 请学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教师加以提问。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反问中昭示着担心,委婉地提醒。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让董生从中受到启发。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时也希望寄语燕赵才智之士同为朝廷效力,巩固国家统一。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