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183次| 发布日期:09-07 18:56:22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况修短随化……”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是长还是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尽,而且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3)第三部分 
    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昵?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②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是不是真的“悲”呢? 
    重点研习下面几句: 
    “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一死生”和“齐彭殇”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做一样”的意思。 “彭祖”传说活到了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做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视今”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旦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善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四)总结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口读罢《兰亭集序》,我们脑中浮现出绿树掩映的群山、修长挺拔的翠竹,还有那清澈急流的溪水。难怪有人说,欣赏《兰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赏其书法作品一样: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