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学习网寄语大全工作寄语瓯中琐忆

瓯中琐忆

浏览次数: 875次| 发布日期:01-15 04:33:03 | 工作寄语
标签:找工作寄语,大学生工作寄语,工会工作寄语,http://www.yf1234.com 瓯中琐忆,

    文化背景的差异给同学们贴上了地域的标签,但并不意味同学之间离散,反而大家会利用各种机会进行相互的交融。现在想来,较为生动的例子是在学校停水之后。由于新区建设的配套落后,停水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说停电用蜡烛还能对付的话,停水却是一个大难题。一旦停水,食堂蒸饭煮菜无法进行,连宿舍楼里的卫生间也全部停用。这种情形,一天也许能挨得过去,两天、三天就有大麻烦。

    记得那次将军桥附近的主供水管破裂,预计要停水四五天,学校只好停课,让同学们回家。然而,这几天成为同学们“大串联”的好时光,永强的同学先到茶山,再和茶山的同学一起爬上五美园,翻过大罗山来到永强,而后又到天柱寺、灵昆岛等地,可谓是自发的郊游。我现在还能记忆犹新,那天到达永中镇的我们班同学大概可以达到20多人,分散在镇上的各位同学家住宿,光在我家的地板上就睡了一排,幸好当时天气开始转热,无甚大碍。
    从学校的角度看,迫不得已放假的目的是为了大家能回家更好的学习。不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额培养比智商的培养可能要来的更为重要。自发的相互串门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了解,这种形式后来在寒暑假中仍经常出现,乃至于我们上了大学之后,放假回家,还常常到其他区的同学家转一转,结果不只是同学间的感情越来越深,而且随着到同学家次数多,与同学的家人也非常熟悉,每次去,基本上可视为家中的一员,很自由,不拘束,叫吃饭就上桌,留宿几天都没有问题,这种感觉真好!
如今我工作在外,基本上已经没有办法再到各位同学家串来串去,但我知道,直到现在,在温州工作的一些同学每年还能一起到灵昆吃吃蝤蠓,到茶山摘摘杨梅,到瞿溪过过二月初一,真令人羡慕!

油印的《浮萍》

    瓯海中学的学生是按照全县中考的排名录取的,因此,学校即使没有将瓯海县高中学生的精华网罗毕至,但也八九不离十了,优质的生源使全校上下充满着自信。如今想来,当时一些老师超前的教学方法与培养方式,就是这种自信的表示。

    比如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物理考试,杨圣光老师就用高考试卷中的力学试题考我们,大部分同学考的是“丢盔卸甲”,我相信拿那样的成绩,很多同学会被家长痛斥,但这其中包含了杨老师给予我们的深深厚望。再比如英语老师王芷冽老先生,他留给我们的课后练习题中常常会出现托福试题,推荐我们购买的是牛津双解辞典,同时要求我们把《新概念英语》作为课外读物,应该说,现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也不过如此,也许王老师留的题我们当时并没有做完,《新概念英语》也没有读到第四册,牛津双解辞典更多地仍在查看中文解释,但同样也包含着王老师对我们的深深厚望。还有再如程绍国老师带着他那独有的文学感悟来给我们上语文课,介绍林斤澜、汪曾祺的小说,讲莫言的《红高梁》,油印阿城的《棋王》,推荐马建的《伸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这些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让中学生读来,可能似懂非懂,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精髓,有辜负程老师一片苦心之嫌,但其中则同样深含着他的厚望。

    此类故事还有无数,无法一一枚举。老师们的自信往往直接感染了学生,我们作为瓯中学生,常会想,如果我们不成功,那么瓯海的高中生还有什么人能成功呢?这也许在某种程度可理解为“狂妄”,但绝对是一种具有推动作用的力量,往往能促使我们去实践,去探索,《浮萍》就是其中的一个产物。

    《浮萍》,是一份我们几位同学自办的诗刊。进入高中阶段,由于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同学们充满着梦想,也期望着浪漫,文学与情感是连接在一起,有了那些情感,我们总想用笔表达出来,于是模仿着一些“新诗”写起东西来,懵懵懂懂的,朦朦胧胧的。写着写着,觉得与其孤芳自赏,还不如让同学们也读读,就自发地策划成立诗社,出版诗刊。首先是诗社的名称,经过讨论,最后商定取名“浮萍”,应该说这样的名字还是有一定意思的,“浮萍”本无根基,但是只要水,她就能生长,显示着我们充满着希望。其次是出版诗刊的事宜,这点我们得到老师们的帮助最大,他们让我们无偿使用教务处印刷教材资料和考卷的油印机、纸张。有了这样的物质支持,几位同学不亦乐乎,一边忙于选诗作,不忘给自己起笔名,一边设计封面,刻写蜡纸,然后拿到油印机前,呼呼地印起来,散发给同学,甚至寄给了当时诗歌创作的权威杂志——《诗刊》。经过同学们的通力合作,《浮萍》诗刊前后一共油印了6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瓯中琐忆

《瓯中琐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