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种说不清楚却感人至深的情谊和气氛!”卫士是这样表述的。
《炎黄子孙》
1989.3 巴金 中国
一、在共和国的元帅中,要数彭德怀最严厉,最耿直。陈赓是有名的热烈开朗,天不怕地不怕,见了谁都敢开玩笑。但也有例外: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就是彭德怀。甚至见了彭德怀比见了毛泽东还要规规矩矩。
不少人都敬畏彭德怀。他严厉正直,疾恶如仇;不懂苟且,不讲通融。看见不对,天王老子也敢骂。他对士兵亲切和蔼,有说有笑,随随便便。但是对干部很少有笑脸,面孔常常是紧绷着,有些人见了他心里就慌。
他却与朱德合得来。这种合得来不是表互请吃喝、诗词唱和、通宵畅谈等方面,而是表现在一样自然的心气相通之上。
1952年,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到北京,汇报战况,讨论军事部署。他是真正的军人,下车后甲胄未解便带着一身硝尘走进丰泽园。出来时,东方发白。
彭德怀的卫士从值班室迎出来,他们是不能够进入毛泽东居住的菊香书屋去的。“回去洗个澡。”彭德怀交待事情历来是简捷明了。“唉呀,换洗的衣服没带回来。”卫士有些不安。“我说洗澡,没说换衣服么。”彭德怀已经大步走开。
立在台阶上的朱德笑了。他太了解彭德怀了。一张行军床,一身布军装,两件换洗的内衣裤,再无多余。换洗的内衣裤带去朝鲜,家中又没存货,难怪卫士要犯愁。
彭德怀洗过澡,正在擦干身子,卫士来报告:“朱德总司令来了。
彭德怀很注意军容风纪,见人时必要衣冠整齐。但是对朱德总司令例外,从不避讳,边穿衬衣边迎出来。“什么事?这么晚了还来一趟?”彭德怀了解朱德很有规律,早睡早起。但是毛泽东有夜里办公的,大家要跟着熬夜。朱德年岁已大,熬一夜是很疲劳的,却不抓紧休息,又赶到这里来,可能有急事。
朱德把一套洗得干干净净又叠得整整齐齐的衬衣衬裤递过去,用那种不变的慢声慢调说:“我的。可能不合身,凑合穿吧。”
彭德怀接过衬衣衬裤,什么也没说。但是,两手托住衬衣衬裤时停顿一下,目光也在朱德脸上停顿一下,嘴角一抿便动手换衣服。脱下刚刚穿上身的留有汗碱的衣裤,换上散发出清新气息的衣裤。他系最后一颗纽扣时,头也不抬地说:“还行。”
就这么平平常常的一句,再没第二句,更没有谢谢之类的话。可是,目睹一切的卫士却眼圈发热,差点落泪。
二、朱德不城里喜欢野外。休息时,爱和几位四川老乡到香山或十三陵野游。
那时北京市的人囗还不像现在这么多得横溢,那时的香山和十三陵清幽宁静。
1953年,彭德怀归国。朱德拉了邓小平等几位四川老乡,又叫上彭德怀这位“湖南佬”,一道去十三陵野游。
去野外,彭德怀是一叫就应。出发时,两家的卫士互相询问,带的都一样:行军床、小马扎、猎枪、象棋、望远镜。
一下车,人都跑去玩了。几位老同志在野外漫步,也渐渐走散。
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着朱德和彭德怀,每次都是这样,走不散。“还干啥子嘛?”朱德立住了脚。“摆么。”彭德怀也立定不走了。
这种对话含有默契,外人听不懂。卫士们当然能听懂,立刻支起行军床,放下两马扎,摆好象棋。
朱德话不多,彭德怀话更少,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流却是比语言还要丰富。
朱德慢慢地蹲腿欲坐,彭德怀扶他一把,像舞场里跳领舞的一样,手头稍一动作便传递了意思:坐那边去!朱德望一眼彭德怀,也没说什么,便慢腾腾走到对面,在卫士们下重新坐好。
朱德和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