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三篇不同寻常的作文卷,他分别给他们加上评语.第一篇写了标题后,只写了一个"夫"字就没了,他评曰:"大有作文之势!"第二篇仅有标题 ,连"夫"字也没有,他评曰:"引而不发,妙也!"第三篇干脆白卷,连标题都没有写,他还是给他加上一个评语:"清白可喜."这当然是个笑语,带着某些讽刺意味,但笑过之后,逆向思考一下,我认为它还颇有 一些启示意义,那就是写作文批语时注重掌握鼓励的学问.教师的眼睛不能专找学生的不足,还应发现优点给 予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作文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人常说,教育的艺术 ,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写作文评语也是如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 善于鼓励.教师批改作文不是法官判案,不必那么拘泥,可坚持鼓励优点但不纵容缺点的做法.茅盾上小学时 ,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文末,该老师的评语更为精彩:"目光如 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 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因此,我在评语中常常这样写:"一腔真情皆在篇首涌现,耐读!""此处刻画十分传神,令人拍案!""文章写得很有灵气……"
总之,教师不必吝惜鼓励之词,不必担心你的鼓励会捧杀学生,在评语中贯彻了鼓励性原则,学生就能从你的批语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引发更强烈的作文兴趣.
2,作文评语要委婉,亲切,注重启发性
写作文评语注重鼓励,并不排斥批评,因为评语也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但应注意用语委婉,亲切,不能 直接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应尊重学生在作文中体现的创造性劳动,保护他们脆弱的写作自尊心.冷冰冰的尖刻的评语会造成不良后果,轻则学生不以为然,重则导致师生对立,使学生产生消极的作文情绪.教师在指出不足时要用亲切委婉,循循善诱的启发式语言.假如评语中注重鼓励旨在激发起学生内心的写作积极性,那么,注重启发性就会把这种积极性引导到自觉揣摩写作优劣,领悟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上.叶圣陶先生说 :"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 "此话就是指批改中要善于启发,诱导.那么,我们应如何批改呢 举个例子: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己人"效应,它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评价,你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观"关系.作文评语"你"字开头,放下"师架"与学生处在同一位置上.平等的交流式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的氛围,降低学生写作时的心理压力,创设平等的师生互动局面,更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有这样一篇作文,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不符和要求,但文中的语言描写却很独特.在作文的评语中,我写到:"你的语言描写运用的很好,犀利有见解如鲁迅一样,老师很喜欢."小孩子读了很高兴,跑来对我说,老师:"鲁迅的书推荐给我几本,我读一读."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www.yf1234.com
3.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恰当的句式.
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幽默的方式指出来,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被接受.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一段评语:"拟给90分,其中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两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许广平的论文大段摘抄罗素的话,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许广平欣然接受了这中肯的批评.②我的班级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不敢接近我,他写作文时不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常常是一逗到底,文末划个句号.我在他的作文后批道:"你偏爱逗号,不喜欢其他标点符号,所以作文一逗到底."这为学生看了批语后情不自禁地流出羞涩的微笑.此后,不但改掉了"一逗到底"的毛病,也敢于接近我了.
浅谈作文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