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作文网作文网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浏览次数: 609次| 发布日期:01-03 18:17:00 | 读后感
标签:读后感范文,老人与海读后感,读后感400字,http://www.yf1234.com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假期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是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造的旗手,在深入了解中国本身国情和西学东渐浓厚风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教育当一反“老八股”,二反“洋八股”,坚持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以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起点,陶行知先生开辟了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同时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所以说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当之无愧!

    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实在是还有其意义和价值的,因为诸如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以教人者教己等等理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散发着生机和活力的,仍然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11月2号在晓庄师范寅会上的演讲辞,具体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强调“教学相长”,并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就已经是很好得完成了“教书”的任务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一句“教学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太简单了,当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虑得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事实上,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像这样的古训我们有很多,但是在现代教学中都已经被排斥在了建造优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虽然不足以阻挡外面的风景,但是对于教学与做的关系而言,斩断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经足够大了。于是,我们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费仍然屡禁不止;我们的学生能痛快地答对英语的选择题,但面对外教却张嘴困难。面对这些情况,身为一名教师,我实在不敢再说,教学互动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少是充当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桥梁,而且,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创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视的一点。初看起来这与教学做合一有重合之处,细想来则不尽然,“教学做合一”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对“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则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是一种对思维方式的叙述,“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而闻知和说知在本质上都是对“行”的间接接受,由此可见“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而这种“行”绝不仅仅是“教学中的实践”那么简单,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已经太习惯于教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了,而学生认真听讲和作业的代价往往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的缺失。当然,并不是说要“行”就要放弃听讲和作业,只是要明确这三者应该被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上,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只重听讲和作业而忽略对生活的观察和学习。

  1927年11月3日,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寅会上演讲时又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一说,这对前面一再强调的“做”和“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为这个“做”和“行”不能是盲行盲动,不能是胡思乱想,而应该是手到心到,即“在劳力上劳心”,面对这个说法又有人用二元论将它们分开,他们认为,劳力和劳心是分开的,以至弄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但是陶行知先生则认为,劳心和劳力应当是一元并重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探寻万物之真理上有所获得,而这个任务的完成时需要教师来承担基础建设责任的。

[1] [2]  下一页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