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感是食物质地感觉的简称,是口腔接触食物之后的触觉感,包括咀嚼感、软硬、粗细等方面,通常又归纳为嫩、脆、松、糯、烂、酥、爽、滑、绵、老等特点。
质感的体现是人体口腔器官综合反应的过程,它还要受人们的饮食习惯、嗜好、饥饱、心情、健康状况和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一、在点心制作过程中,质感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面点品种繁多,千姿百态,且具有不同的质感。在面点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具体品种的质感的继承与创新。
1.继承传统,保持面点质感的稳定性。
我国面点源远流长,依时代划分,有传统面点与现代面点两大类。传统面点是前辈面点大师长期实践与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权威性。无论何种传统面点,特别是已被现代面点师继承下来的传统点心,其名称、配方、质感及其表现特征的一系列工艺流程等等都必须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创造或改变;否则,便不能称之为传统点心,至少不是正宗的传统点心。例如:隋代金陵出现的“寒具”(如今称“馓子”)名品,其特点就是松脆,“嚼着惊动十里人”,后世人继承后,配方、制法并无多大变化,“以面和糖或盐,切细条,编成花形,以油炸之”,仍然保持了其“酥脆”的质感。同样,《随园食单》载:“作馒头如胡桃大,就蒸笼食之,每箸可夹一双,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说明扬州传统发酵点心质感相当好,膨松暄软有弹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扬州发酵点心的质感特色一直未变,依然是淮扬点心中一朵奇葩,吸引着海内外的无数食客纷至沓来。另如传统点心“煎饼",以山东制作的较为著名,民间一般用煎饼卷大葱、酱食用,富裕之家则可夹各种荤菜食用。蒲松龄曾写有《煎饼赋》赞美用米面、豆面制作的煎饼,“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其柔腻带脆的质感,自不待言,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煎饼的质感俨似从前,保持了质感这一特色。这也是我国许多城市有着很多声名贯耳的“老字号”的原因。
2.突破陈规,创造面点新的“质感”。
我国点心中的另一大类——现代点心,它是顺应社会潮流发展和变化的,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但总的要求是“ 质感”等诸特色必须得到食客的广泛认可。食客认可了,其制作的工艺流程也就应当相对固定。其特色之一的“质感”也便固定下来。例如:时下流行的“煎包”,是在扬州包子的基础上,先蒸后煎,于暄软与弹性质感之中,更增添了些许焦脆、油亮之感,吸引了大批食客;而应用山东煎饼之法制作的“韭菜饼”,以面粉加鸡蛋、水及韭菜调味和匀,煎摊成形,其质感松糯筋香,虽与山东煎饼之质感稍有差别,但同样受到了食客的追捧;另外传统“寒具”(馓子)的食法,也起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干食,变为煮食、泡食、浇卤等食法,质感也由原来的酥脆,变为或介于酥脆、软糯油润两者之间,平添了许多新奇质感。由上观之,现代点心往往在借鉴传统点心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同时,又不拘泥于已有的做法、食法,这样的创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赢得了市场,招来了回头客。
二、在点心制作及品尝过程中,合理利用影响质感的因素
面点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