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十分重视气候、地域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则是“辩证施治”,特别强调“有是症,用是药”。因此,即使是在冬季,如果病情属于“实”、“热”,也常采用“泻实”、“清热”的治法;到了夏季,如果是“虚”、“寒”的病症,也必须应用“补虚”、“温里”的治法。正因为如此,只要是症情需要,夏令进补也是在所必行的。
进补,服用各种补品补药,属于中医“补法”范畴,具有补充营养物质,调节或改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等作用,主要适应于各种虚弱的病症。夏季如果患重症大病,或施行外科手术以及妇女生育以后,出现气血亏损、形体羸瘦、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头目眩晕、畏寒肢冷等症,都应及时进补,促使迅速消除各种虚弱症状,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这时若拘泥于“冬令进补”,一定要再过几个月再来服用补品补药,那么,不仅不能使虚弱的体质很快得到恢复,而且还可能在缺乏抗病能力的情况下发生其他疾病,变得更加虚弱。遇到这种情况,即使“冬令进补”具有易于吸收、有利蕴蓄等优点,而在改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方面,就难免要“事倍功半”,费力多了。俗语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何况还是大虚大羸呢?此外,还有一些慢性疾病,在治疗方法上需要采取“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例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等,常在冬季发作,需用止咳平喘化痰等法以消除症状;而在夏季又可适当进补,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使患者到冬季不再复发或减少发作,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从上述情况来看,也说明夏令进补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
常用的补品补药,根据其性质分为滋补类、清补类和平补类,因而中医的补虚法也有滋补、清补和平补的不同。这三种补虚法在夏季都可应用,但必须区别虚弱症状选择应用,选用原则如下:
1.滋补就是服用具有滋腻性质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常用的滋补食品有猪肉、牛肉、羊肉、母鸡、鹅、鸭、鳖、海参等;滋补药物有熟地黄、阿胶、鳖甲、鹿角胶以及各种补膏,如十全大补膏、洞天长春膏等。由于这些补品补药都会增加消化道负担,有的还偏于温性,所以在夏季一般很少服用。然而它们的补益作用较强,对比较严重的体质虚弱者有很好的调治作用。因此,像上面所讲的患重症、手术后或妇女分娩后,即使在夏天也照样可以服用。不过,在服用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适量服食,不要过量;胃口不好、舌苔厚腻,或发热、腹痛泄泻时不宜服食。
2.清补就是服用有补益、清热功效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常用的清补食品有百合、绿豆、西瓜等;清补药物有西洋参、沙参、麦冬、石斛(包括枫斗)等。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易为暑热所侵犯,此时服用清补类的补品补药较为适宜。但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素体阳虚,有畏寒肢冷症状的人必须少食或不食;第二是服食应该有所节制,在春夏两季过于服用寒凉药物,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3.平补就是服用性质平和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这一类补品补药为数较多,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补品补药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若能在夏季正确服食,同样可取得良好效果,只是在吸收蕴蓄方面略逊于冬令进补。
越夏季,越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