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人教新课标语文二年级《动手做做看》教学案例及评析——“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的探索

人教新课标语文二年级《动手做做看》教学案例及评析——“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的探索

浏览次数: 301次| 发布日期:09-07 17:51:16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人教新课标语文二年级《动手做做看》教学案例及评析——“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的探索,
  生:齐读这句话。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找到两个小朋友说的话,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生:同桌分角色自由练习朗读。
  师:请一组同桌分角色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话。
  生:一组同桌起来朗读。
  评析:师让其他同学评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生生互动,共同提高。
  生甲:他们读得很流利,但我认为第二个小朋友的话应该读得肯定一点,像我这样读
  (生大声读,师表扬他的自信与对角色的理解)
  生乙:我还认为这两个小朋友的话应该读出想也不想的感觉来。
  师引导:想也不想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来代替?
  生答: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师相机指导,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这种感觉)
  生:分男女生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合作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导读,生接读)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天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生:“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这是为什么呢?”
  师:一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
  生:“一定是金鱼身上有鳞。”
  师:另一个小朋友肯定的说——
  生:“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师: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于是回去问妈妈,妈妈鼓励她说——
  生:“动手做做看”
  师:伊琳娜做了实验,觉得朗志万说的不对,她找到朗志万,大声质问他说——
  生:“你为什么要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师: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说——
  生:“我不是……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评析:教师毫不吝惜地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 
  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而每一次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的激励语言无疑为学生注入了催化剂,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样认真,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自豪感。教师领着学生一起读书,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概括能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又凸现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向教材的新教学理念。
  四、质疑过渡,深化认识
  师:现在,你们赞同“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师板书)

人教新课标语文二年级《动手做做看》教学案例及评析——“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的探索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生甲:我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生乙:我也同意这句话,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可能出错!
  ……
  评析:没有教师的说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从读书、质疑、实验、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出正确的认识。教师合理地、科学地处理了文本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饱含哲理的话,一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五、拓展实践,深入探究
  师: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那其他名人说的话是否都是对的呢?
  (向生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两个铁球同时从空中落下,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生:自由发表对论断的看法(气氛十分热烈)
  师:看来,对这个论断,大家都有疑问,用什么方法解决现在的疑问呢?
  生:做实验!
  师:提出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把装有沙的小盆放在课桌底下,实验者两只手腕放在课桌边缘,以尽量保证两个铁球处于同一高度,然后在一名同学的口令声中同时将铁球放下。其余同学观察实验结果。做实验至少两次以上,才能填写实验报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二年级《动手做做看》教学案例及评析——“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