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浏览次数: 784次| 发布日期:09-07 18:35:46 | 七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 不忘背影
  ② 描写背影
  ③ 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 细心照顾
  第二、 车站买橘
  第三、 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成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是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六 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了“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情节线索
  开篇寄思──不忘背影
  交代家境──烘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车门话别──注望背影
  结尾怀念──再现背影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确描写次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七 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