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苏教《错过》教案

苏教《错过》教案

浏览次数: 553次| 发布日期:09-07 18:44:15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苏教《错过》教案,

苏教《错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2、理解文章中心,启示人们要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语言鲜明、生动、含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谈在生活中自己错过的一些事以及自己是如何对待的,引入课文中作者的观点。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共15段组成,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摆出事实:大小错过真不少。
第二部分(第3~6段),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第三部分(第7~13段),解决问题,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第四部分(第14~15段),总结全文,强调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终点站。
三、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提出问题部分,作者摆出哪些事实?
明确:
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四、学习第二部分
思考: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明确:
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小结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犹豫、斑斓、颟顸、渊薮、情愫、侥幸、惆怅
二、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是从几个层次来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8段):"意识到错过"与"没有意识到错过"正反对比,强调突出"意识到错过"的意义。
第二层(第9~11段):具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错过"。第9段分析如何正确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第10段分析如何对待机不再来的"错过"。这两段也形成了正反对比,强调对不同的"错过",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第11段,用设问句开头;用两个"立刻"强调速度要快;批评那种意识和行动迟缓的现象。
第三层(第12~13段):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这一层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
三、学习第四部分
思考:课文第14~15段,运用通俗的比喻讲出了令人深思的道理,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4段,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1] [2]  下一页


苏教《错过》教案

《苏教《错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