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生2:对于“最后”,还要注意对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意义:对琼珊来说,是她生命中的精神支点,它重新燃起了琼珊的生命火炬。对贝尔曼来说,是他艺术的升华,是爱的结晶,是体现了贝尔曼人生价值的不朽杰作。
六、 作家之路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还想提出另一个问题:欧·亨利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小说呀?
(讨论)
生:欧·亨利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他一生坎坷,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底层,对都市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因此他才能用他那支幽默风趣而又饱蘸真情的笔,写出小人物的痛苦与不幸,写出他们相濡以沫的道德光辉。老舍熟悉北京,能写出《想北平》这样平实的文章;欧·亨利生活在美国底层,写出像《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也就不奇怪了。 (鼓掌)
师:你回答得很好!我们知道欧·亨利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艰难与坎坷,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命运之神在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后,以入狱为代价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变成了“曼哈顿桂冠诗人”,变成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国际文坛。从1918年开始,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每年评比一次,专门奖励那些在短篇小说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
欧·亨利就像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以他震撼人心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展示着永恒的生命绿色。
【名家评课】
奇外无奇更出奇
一波才动万波随
陶卫东 伏庆德
张老师担任14年语文教研组长。在这14年里 ,他为学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出了不少力,为提高全校语文教学水平流了很多汗,也为培养青年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
张老师的语文课,我们已经记不清听了多少次。每听一节课,我们都会有新的收获。对张老师这一堂课如何评价,元好问的两句诗“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或许能够概括。
下面就针对张老师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堂课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堂好课,就是要实现教学目标。这堂课的第一教学目标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精神。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张老师先用“情景创设法”,让学生在“爱的旋律”声中进入角色。然后调动学生自身的内驱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文本小品《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设计看似“无奇”,其实是“更出奇”,奇就奇在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出来,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小说情节,受到了人格方面的教育。宋朝理学家程颐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由此可见,张老师之所以要这样导入新课,之所以要让学生去自编自演小品,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是要学生在强刺激下,自己伸出手领受老师的礼物。
学生伸手要,礼物怎么给?给也要有给的策略。为了给得恰到好处,张老师不失时机地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比如:“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这个情节安排得非常好,但妥当吗?”前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后一个问题,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要想吃到这个苹果,不跳一跳是够不着的。这样设计,表面上看只是问题,其实不仅仅是问题,那是张老师在教学生该怎样去读书。读书不要跪着,要站着,读书不要“惟书”!这难道不是“一波才动万波随”吗?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浏览次数: 418次|
发布日期:09-07 18:55:12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