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浏览次数: 418次| 发布日期:09-07 18:55:12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这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结合欧·亨利其他作品,体味探讨“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有的老师一讲写作特点,往往是自己讲得多,学生讲得少。也有的老师,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张老师讲写作特点就与众不同了。什么是“欧·亨利式结尾”?要不要讲?要讲。什么时候讲?按理应该安排在题目探讨之后讲。张老师为什么要超前讲呢?这是因为一个学生在讨论“为什么说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这一问题时,已经提到了。既然提到了那就是智慧撞击出的“火花”。教师如果抓不住,“火花”就会稍纵即逝,等会再想找回,那就困难了。好在张老师抓住了这一“火花”,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追问,这样做,既解决了欧·亨利小说艺术特点的个性问题,也解决了欧·亨利小说艺术特点的共性问题。
    这堂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懂得欧·亨利小说含蓄而深刻的批判主题对精心建构美好人性的重要性。应该说,这个目标定得有点高。学生要想达到这个目标,第一要走近或走进作家,看清作家所走过的人生路;第二要读作家的主要作品,明了作品内容、主题;第三,要放出“脑髓”,在洞彻文本的基础上,再大体了解其他作品中的“意象”。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标,张老师制定了全盘“作战计划”: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欧·亨利精品小说;再让学生去关注欧·亨利的人生;上课了,伴随着音乐,张老师的“开场白”为这堂课定基调,埋伏笔;主场戏巧设“连环计”,让学生自觉自愿“入我彀中”;最后,水到渠成,于是张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欧·亨利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小说呢?”“欧·亨利一生坎坷,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底层,对都市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只因如此,才能用他那支幽默风趣而又饱蘸真情的笔,写出小人物的痛苦与不幸,写出他们相濡以沫的道德光辉。”到了这一步,学生能如此作答,当然也就毫不费力了。为达成这一终极目标,如此设计,如此设问,真是“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啊!
    “没有地下纵横交织的竹鞭,哪来雨后春笋的冒尖。”没有张老师大胆创新,大胆设计,哪来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张老师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堂课,真让我们收益多多,启示多多!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