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政治教案八年级政治教案案例1:在网上诽谤他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案例1:在网上诽谤他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浏览次数: 822次| 发布日期:06-12 13:41:22 | 八年级政治教案
标签:新课标八年级政治教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http://www.yf1234.com 案例1:在网上诽谤他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人为什么会从众,有哪些因素影响人的从众心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众人提供的信息更为全面可靠,使人产生不自觉地相信他人、依赖他人的心理。同时,人们一般都不想被别人看成越轨者,不愿和群体作对,不愿触犯众怒,因此,往往在非重大问题上易采取随波逐流,委曲求全的做法,做出从众的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是保持独立性还是从众,往往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① 信息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信息不明把握不大的情况下,或者是没有客观的权威标准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依据,这时就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掌握的信息越少,从众的倾向就可能越大。

    ② 群体一致性。人们是否从众和群体的内聚力有关。群体成员一致性高,活动协调,对个体的吸引力就比较大。也就是说,群体凝聚力越强,个体对群体就越忠诚,越能按照群体规范行事,因而个体和群体间的意见就越一致。这种一致性的背景下,就越可能出现从众的现象。

     ③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个体是否从众有直接关系。一般说来,地位高、权威大的个体较少从众。相反,地位低、权威小的个体或群体的新成员则易于产生从众行为。例如,教师和一群学生在一起,教师往往较少产生从众行为。这是因为地位高的、权威大的人能够得到他人的信赖,而自己则不屑追随他人。

④ 人际关系的制约。从众的现象,有时即使是在个体已经明确信息的情况下仍然可能产生,这往往是受到人际关系制约的结果。因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一般都比较害怕成为“偏离者”。为了不做“偏离者”,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出现从众行为,以从众作为维持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

⑤ 个性差异。在从众问题上,人与人之间,因为各人的知识、智力、性格、气质、情绪等具体特征不同,存在着差异。就知识水平而言,知识较少、智力水平较低的人,自信心比较低,自尊心也不太强,所以比较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相反,知识较丰富,富有自信的人,从众的行为可能就少些。性格上优柔寡断、缺乏主见的人,易受暗示、容易从众;性格上果断,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富于批判精神的人,则较少从众。就情绪状况而言,处于不同情绪状况,从众程度也会变化。焦虑、犯愁、紧张时,可能易于从众,坦然镇静,情绪安定时,有足够思考余地,可能较少从众。

 

□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

青少年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起因往往与最初的从众和好奇有关。因此,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辨别是非善恶、抵制诱惑、杜绝不良嗜好。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上。其中,前者要求善于全面、严谨、深入地思考问题,能够深刻、透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后者要求善于随时监察和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中的错误或不恰当之处,并予以调整,同时能够鉴别他人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中的正确与错误或有用与无用之处,并以辩证的方式汲取其中有益的成分,既不迷信盲从,也不故步自封。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善于根据长远目标或社会要求来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够忍耐外界不良因素的侵扰或诱惑,能够克制自己的冲动。许多研究表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学生选择和实施道德行为,抑制不道德行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案例1:在网上诽谤他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案例1:在网上诽谤他人要承担法律责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