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避免口头宣讲造成学生的反感。很多学生对当前道德教育的评价就是感觉很“虚”,像是天上楼阁,遥不可及。因此,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在具体的情境和实例中进行判断和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对人友善得到周围人肯定的故事。
2.4 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珍视集体的团结,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注重团结的力量。团结能够促进生产发展,能够有助于社会安定,能够使人们幸福,精神愉快,安宁和谐,事业有成。在今天,我们应该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这一点。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所有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都应该珍视集体的荣誉和团结,并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所谓“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明白团结的意义和作用,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会关心人、团结人。不与同学闹矛盾,有了矛盾,严格要求自己;会同情人、帮助人;能够正确对待团结,不搞小圈子,不搞哥们义气,同时要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对自己的缺点不掩饰,对别人批评诚恳,不包庇、不隐瞒。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的方式,通过设置一些具体的情境来使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5 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理解“我是一个公民”的涵义。公民是一个人在法律社会中的基本身份。在法律社会里人们通常所说的平等是指公民地位上的平等,而不是经济和社会利益方面的平均。“我是一个公民”意味着自己拥有同任何其他人同等的一份基本权利,也意味着其他任何一个人也拥有与自己同等的一份基本权利。
不以贫富贵贱智愚论人。同学伙伴之间虽然在家境上有贫富、天分上有优劣、父母地位上有高低,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既反对别人因自己的不利家境、较差天分或父母的不利地位而歧视自己,也不可因同样的境况而歧视别人。
不凌弱欺生。欺生和恃强凌弱是一种恶劣的习性。既要在有人因自己是生人或在体力上弱小而欺侮自己时据理力争,也不可因别人处于这种境遇而欺侮他们。
www.yf1234.com 懂得每个人都不应该被排除。没有人愿意在其有意愿也有能力参与的活动上被排除在外。不论一个人是否愿意参与一项集体活动,他都会把被不合理地排除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和不公平的待遇。在组织集体生活时创造条件使每个人有意愿的同学都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加入和参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二、交往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