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年级语文《故都的秋》课堂实录(1)2

高二年级语文《故都的秋》课堂实录(1)2

浏览次数: 664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高二年级语文《故都的秋》课堂实录(1)2,
  生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生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大家不知道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们成都来,在没有来成都的时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乐山大佛等,但来的这几天由于准备参加比赛我还没有时间去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们成都的文化氛围,那种成都味呢?
  生:不是!
  师:不是。前天,我一下火车,扑面的麻辣烫味,盈耳的异地口音已经让我这个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与众不同。后来当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是走在小街里巷中,听着异样的叫卖声,看着两旁琳琅的成都风味的小卖,我觉得我已经深深地被我们成都味包裹了起来。我没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十足的成都味。那为什么我来了之后和没有来之前在河南的时候的感觉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生:去过。
  师: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
  生:故宫、天安门、长城……
  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
  生:不是。
  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所以郁大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吵闹的、拥挤的。
  师: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生:不吻合。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师: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
  生:清、静、悲凉。(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高二年级语文《故都的秋》课堂实录(1)2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师: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一段。
  师: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师: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生1:槐蕊偏重于“静”。
  生2:牵牛花偏重于“清”。
  生3:秋雨偏重于“悲凉”。
  师:秋蝉、秋枣呢?
  生4: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
  师:从哪儿看出了?
  生4: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师: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生:读。
  师: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生:花色。
  师:对,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
  生:“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高二年级语文《故都的秋》课堂实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