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胡同文化》教学设计之二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胡同文化》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503次| 发布日期:09-07 18:52:37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胡同文化》教学设计之二,
除数量众多外,北京街巷胡同的另一特色是历史悠久。其绝大多数,或始于清,或始于明,或始于元,虽或更改名称,但一般也只是采用同音、谐音之法,因此不难上溯其渊源至清、至明、至元。论其历史,二三百年者并不稀奇,三五百年者所在多有,六七百年者亦非罕见。个别如今宣武区之南线阁、北线阁街,可溯源至已有千年的辽南京燕角楼,法源寺街更可溯源至1300余年前的唐贞观间所建愍忠寺。究街巷胡同格局的肇建、变迁,名称的源起、嬗替及其间的人事沧桑,合而便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北京历史。独立而言,也多具时代与历史印迹,有许多掌故。如此广范围、大群体地历时千、数百年,不仅遗迹犹存,而且仍服务于今世,其名犹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仍有生命力,这在世界范围内均属奇迹。除晋、唐而下的早期石刻以至《析津志》等文献所载者以外,今天仍保存有1560年成书的北京坊巷胡同名称的系统记录,即明代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其后代有专书,累加记载。绘于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图》更形象具体地反映了当时北京街巷胡同的实际。此书、此图,以及它们开创的传统,为后世提供了探稽坊巷胡同格局变迁、名称嬗替的可靠依据,这同样是北京可以称雄于世的世界之最。 
惟其群体庞大,历史悠久,致使北京坊巷胡同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这些内涵可从三个方面来领略。 
一、坊巷胡同格局的肇建与变迁:格局是时代精神与价值取向的体现,因此从其规划产生或自发形成之日起,便具有明确的文化内容。而其在不同时代所经历的变迁、异动、更迭,也会印上不同时代思想观念乃至社会伦理的烙痕。如元代的中央衙署散布全城,是基于传统的五行及形胜观念,明之集中衙署于皇城前,体现了皇权的集中,民国之辟皇城垣又反映了皇权的覆没。由此可见,一些街巷格局的变迁,并非偶然,而是随着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市民文化乃至早期个性解放观念、城市管理制度及其指导原则而转移的。 
二、街巷胡同名称的起源与嬗替:名称的拟定,固然有多种途径,但无不铭刻着时代色彩,体现着时代的文化风貌。总铺胡同后虽讹作总部胡同、总捕胡同、总布胡同,但实源起于元、明的铺、甲制度,此制后废,其名因而讹传;沙剌市之沙剌,和胡同一样皆属蒙语,而牛录胡同、昂邦章京胡同,则又系满语,无不记录着这两个兄弟民族的统治者曾经以北京为其都城,至于牛巴巴胡同、王老师傅胡同等,则又是长期生息于此土的回族在北京街巷胡同名中留下的铭记。从海波寺街、海北寺街的同异中,可以知道“北”之古音为“伯”。从南深沟、北深沟等名的联系中,可以印证其地为古之水道。从岗、坡、洼等名,可以窥见数百年前该处之地形地貌。从以椿树、柳树、槐树为名的街巷胡同甚多这个事实中,可知其为北京地区的乡土树种。总之,举凡文化的层层面面,多可于坊巷胡同名中,得其征象,获其答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胡同文化》教学设计之二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三、街巷胡同所经历的人事沧桑:街巷胡同就是一座历史舞台,多少震撼人心的事件,多少历史人物的活动,乃至衙署机构的兴革,坛庙祠宇的盛衰,市肆厂作的演变,府邸宅第的起落,皆以此为依托,而不停地上演。平凡者的奉献,伟大者的奋斗,权势者的所为,贫弱者的疾苦,白丁发迹,王孙没落,善行,劣迹,嘉言,遗泽,奇闻,异事,吟咏,著述,风俗,民情,恩恩怨怨,风风雨雨,真可谓洋洋大观。庄王府之毁,赵家楼之火,铁狮子胡同的枪声,……言之痛切,闻之兴感。非仅为掌故,也是珍贵的世事记录。 
由此三条途径,大致可以获得北京历史文化的基本轮廓。想要了解北京,无妨自北京的坊巷胡同始。 
若综合北京街巷胡同之历史变迁,仅其前后名称,即可列举七八千个。本卷旨在对北京街巷胡同的文化表现作概括介绍,既非名录,也非大全,只能择要略述以勾画轮廓,难作详叙。因以原城垣内为范围,城门外者不计。北京街巷胡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大举更改,因本书重点在介绍传统文化,故对此期间的更名,多从略。 
(选自陈文良主编《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版)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胡同文化》教学设计之二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胡同文化》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