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雨霖铃》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255次| 发布日期:09-07 18:53:29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    导入新课
解题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整体感知全词内容
(1)教师范背全词,并配以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歌(长亭外古道边)。
(2)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诵读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 ”“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中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a、“伤别离”
   b、 “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
具体分析
导入
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画可配诗。根据内容,全词显然就是由两个主要画面构成的,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请分别给这两幅画面命名。
明确:        上片: 长亭送别
      伤别离〈
           下片: 羁旅长愁
析上片
(1)上片写词人和心爱的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场面。如果你是一位画家,给这幅画面选取一些背景来渲染这一对恋人的离愁别恨,你会作怎样选择?说说你选择的理由。而词人又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
明确:①实写
   长亭――离别   寒蝉――凄切  骤雨――心凉
   ②虚写
   烟波――愁思绵长   暮霭――愁思浓重   楚天――愁思无际
阐述:1)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除了通过景物描写渲染离人的离愁别恨,词人还调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 矛盾:留恋←→催发 (情深意长→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白描:相看←→凝噎(一切尽在不言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齐读;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示例: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1] [2]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雨霖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