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大海》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大海》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724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大海》教学设计,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惟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探究活动
《篱笆那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
《我愿意是急流》
  阅读舒婷《致橡树》,通过与舒婷《致橡树》的比较阅读,了解体会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不同的意象群对于表达情感及主题的作用。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大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