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汉魏晋三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汉魏晋三首》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662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汉魏晋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2、《短歌行》赏析
⑴诵读诗歌,理清结构
这是一首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思贤若渴之情的明志诗。诗歌以四言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显低沉,但整首诗基调昂扬奋发。按诗意每8句一节,共分为四节。
结构图:愁:人生苦短→思:求贤情深→忧:贤才难得→喜:天下归心
⑵诗句的品味揣摩
①第1节诗人是如何写“愁”的?为何而“愁”?如果仅仅希望生命长一些,又何必借酒浇愁呢?可见以“愁”字落笔另有原因。
②第2节化用《诗经》中诗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原诗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③第3节用比喻的手法,点明了“愁”的另一个原因,即贤才难得。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④第4节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同时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尊重人才的意愿。
第三课时
3、《归园田居》赏析
⑴诵读诗歌,理清结构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结构图: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⑵诗句的品味揣摩
①  前四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何理解“韵”和“误”字?
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可以说是他对归隐前13年生活的总结。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
②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汉魏晋三首》教学设计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这四句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
③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景物,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后四句是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汉魏晋三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