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高二上学期数学教案,http://www.yf1234.com
走进分数的世界,
执教: 夏青峰 (全国小学数学赛课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华士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
记录 / 评析: 张金龙 (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
一、课前交流——“引领”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和大家要一起度过美好的 40 分钟,大家欢迎吗?真欢迎还是假欢迎?那作为小主人你想说什么? (教师亲切的话语,顿时勾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生:欢迎客人老师来到我们江苏扬州宝应县。
我们的大门永远敞开欢迎您。(掌声。)
师:(屏幕出示一张青蛙素描图。)你看见了什么?
学生:蟾蜍。
师:是青蛙啊,(众笑)哦,我画的是青蛙,你说的是蟾蜍啊。 (又笑)
那么我倒过来放,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码头。
师:看来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事物。
再出示一张图。
师:看见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吹喇叭。
生:一个大鼻子的人在抽烟。 (此处,教师应适时进行健康教育,吸烟有害健康!让学生从小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小视、更不可忽视!虽然此处看似与数学教学关系不大。)
师:有没有看到漂亮女孩的脸?
生:没有。
生:我看到了。
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
师:我再问大家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难答的问题, 1 加 1 等于几?
生:等于 2 。
师:错了。等于 1 。你们老师教“错”了。 (众笑,激趣。)
师:比如,一团橡皮泥加一团橡皮泥等于——一团橡皮泥。
师: 7 加 8 等于?( 1 !)
不同的视角看 1 ,看到的不同。 (再如, 2+5 ≠ 7 , 2+5=1 ,即: 2 天 +5 天 =1 周。)
评析:借班上课,师生课前交谈,看似简单、平淡、多余,实属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像“ 第三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等 全国性的重大教研活动。 夏青峰 老师作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教师,利用课前短暂的两三分钟组织教学,激趣引领,从而一定程度上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制造了必需的学生心理磁场;千方百计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运动场!
二、唤起经验—— “ 起跑 ”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你们刚刚三年级结束,有信心学好吗?有了信心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跳一跳,摘果子!)
师: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教师随即板书课题。)
师: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师借用电脑 PowerPoint 演讲稿形式,实物投影,呈现问题。 )
生 1 :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教师设问,引出话题。 )
生:把一个苹果分成 2 份,取其中的 1 份就是 1/2 。 (该生说到第 3 遍,才悟出是“平均分”,教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自我纠正。从而突出概念的关键词“平均分”。这样的学习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生 2 :我还知道了分数的大小。 比如: 4/5>2/5 。
生 3 :我还知道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
师:老师也想说我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 投影出示 4 副图:虽然都表示 1/4 ,但是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古中国、古印度人、阿拉伯人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三千多年前,用嘴巴的形状代表分数,后来逐渐演变到现在的 1/4 ,(教师依次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渊源) ……
评析:《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夏 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学情出发,简短的一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 “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 ” 的程式化、僵化的四环节教学。
走进分数的世界
走进分数的世界
浏览次数: 862次|
发布日期:06-12 12:29:11 | 高二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