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三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三

浏览次数: 813次| 发布日期:09-07 18:54:53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三,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读《如何积累知识》小报,让学生做累积工作。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是两种读书方法,各有裨益)
(本文比较长,一共有5千多字。碰到这样的长文章,我们不用担心。也不用急于了解作者的观点。我们只要由易到难,通过多次阅读一步一步来就可以完全掌握全文。)
     1,本文题目为“咬文嚼字”,显然作者将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他的论证方法最明显的是哪一种?
   明确:例证法。
     2,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例子呢? 
   明确:(1),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3),“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5),套语的实例。     
   3,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形成小组,各自选五个例子中一个,来细读那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读第四小节)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三